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时政要闻
汶川地震十地十年:曾经牵挂的地方如今什么模样?

发布时间:2018-05-14   来源:川报观察

十年的时间

那些受伤的草木早已重新长出

那些惊惶的时间早已恢复原有的秩序

那些断裂的水泥板张牙舞爪的钢筋

像一团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急雨云

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曾经的泪水

被四面八方建设者额头上闪亮的汗水

换成新家园中的一张张笑脸

(节选自诗歌《不一般的十年——写在5·12大地震十周年之际》,作者“哑鸣”)

汶川、北川、青川、绵竹、什邡、都江堰……这些地名因那场特大地震而联系在一起。

十年之前,那些举国关注的地方,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

三年重建,十年振兴,它们是不是达成了我们对新生的向往?

1

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


关键词

唯一性、不可复制性

世界级地震灾难研究基地

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留存灾难的记忆,为公众留下缅怀凭吊同胞的平台,这正是北川老县城保持现状的原因。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北川老县城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典型、次生灾害最全面、原貌保留最完整的地震遗址,是世界级地震灾难研究基地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自开放至2017年底,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551万人次。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最核心区域,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受到仔细的保护。

根据上海同济大学专家于2009年底制定的详细保护规划,按“原真性”“可逆性”“分级分类”和“最小干预”等原则,老县城周围的山体密集铺设了防止山石滚落的防护网,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14处23幢震损建筑进行了加固支持。

遗址区内还建成一座长254米、高18.8米的拦沙大坝,确保遗址免遭雨季频发的泥石流侵袭。

点评

纪念馆室内场馆设计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 蔡永洁: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破坏性极其严重,世所罕见,大多数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北川老县城遗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其留存,对防震减灾的科研和宣教都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科研人员能够实地感受研究地震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能结合文字、影像等方式触动参观者,唤醒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

广元剑门关



关键词

明代关楼为原本

巡关表演

拉长产业链

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景区是地震后当地在黑龙江援建下在原址上重修的。历史上剑门关的关楼几经损毁重建。512地震时,又将1992年修建的关楼震为危楼。因此,当地决定以明代关楼为原本,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重建。

“修旧如旧,简单地说就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楼古时候的样子。”据时任剑阁县文化局局长母大明介绍,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他们重建的每一步都是严格按照历史记载进行施工,关楼的方位、高度等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关楼上的木门、屋檐也全部是按照传统建筑工艺进行复建的,“连施工的建筑师傅,也是我们从全川手工名匠中选拔而来的大师。”

据悉,重建期间,剑阁县还利用当地特色的蜀道文化,在景区内打造了三国主题广场、绝壁观光道、天梯峡高空滑索等72个景点,进一步拉长了旅游产业链。

成果

来自剑阁县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景区共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实现票务收入2.1亿元,是地震前收入的10倍。

点评

旅游规划专家 何季东:

虽然剑门关是古代的名关,但是要让旅客感受到这样厚重的文化,除了参观关楼以外,还需要通过一些项目来提升参与性。从现在的景点设置来看,当地很好地发展了这个思路。不仅重建了剑门关关楼,而且还新增了多个游客参与项目,全面提升了景区的市场贴近性。

在我看来,做旅游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贴近市场。建议剑阁县在尊重历史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剑门关景区的三国文化旅游做出深度和厚度。

3

卧龙大熊猫基地



关键词

神树坪基地

圈养大熊猫

种群栖息地

17只大熊猫在此出生

2008年5月,大地晃动之后,卧龙特区原有唯一科研基地——核桃坪基地严重受损。至今,在核桃坪的入口处,仍能见到大地震留下的痕迹:密密麻麻的防护网、随处可见的水泥桩,以及只剩下半截墙体的圈舍。

卧龙是“熊猫王国”,适宜大熊猫的繁育、野化等科研活动。鉴于核桃坪周边山体受损,无法承担大熊猫科研任务,修建一个新的大熊猫基地,成为卧龙重建的当务之急。



2008年下半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帮助下,总建筑面积约19800平方米的中华大熊猫苑拔地而起。2010年,首批建筑物交付投用。

“这些石块等建材,全部是卧龙本地出产的。”指着一处圈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起往事:由于地质条件差、降雨集中,神树坪基地修建期间,卧龙特区对外最大的通道映卧公路时常中断。研究中心、香港专家组和承建方共同决定,除水泥等少数建材外,基地所有的物资都就地取材。

前述负责人透露,如今,神树坪基地已经拥有圈养大熊猫50余只,成为国内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聚集地之一。

目前,神树坪基地是除雅安碧峰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外的第三大圈养大熊猫种群栖息地。自2010年以来,先后有17只大熊猫幼仔在这里出生。

该基地还承担着对外科普教育、野外大熊猫基因图谱(岷山山系部分地区)调查统计等功能。

点评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黄炎:

神树坪基地的重建有两层意义,一是科研层面的,基础设施、圈舍等等,让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和卧龙独有的野生环境融合在一起。时间也证明,重建非常成功。过去几年在这里出生的17只大熊猫便是明证。

另外一个是象征意义层面。卧龙是熊猫家园,也是中国大熊猫科研真正意义上起源的地方。胡锦矗等老一辈科研人在这里揭开了大熊猫的神秘面纱。在这里重建大熊猫基地,更具有象征意义。

4

二王庙古建筑



▲二王庙。

关键词

70%原构件

文物保护优质工程特别奖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质奖

“二王庙古建筑群及相关环境,是灾区受损最严重的文物建筑群。”都江堰市文物局局长潘永固介绍,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恢复重建1号工程,2008年6月30日启动的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备受瞩目。

工程采取“同步勘察设计、同步监理、同步施工”的方式进行,经历了清理排危、地质灾害治理、古建筑本体维修、完善防灾系统等几大阶段工程,于2010年11月18日竣工。

如今,曾在地震中纵向断裂成两半的二王庙牌坊又屹立起来。庄严的大殿内,10多米高的柱子笔直挺立。景区内重新规划了一条单行的景观道,把戏楼、厢房、52级梯步、三官殿等景点串起来,还增设了路标和解说牌,对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珍贵建筑物进行特别介绍和保护。修复后的二王庙,采用了70%原构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有历史信息。

成果

2010年11月18日,二王庙文物建筑维修竣工仪式举行,并被授予“文物保护优质工程特别奖”;同月,伏龙观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质奖。

点评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导 刘弘涛:

应该说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应对灾害和抢救修复都很及时。修复过程中,在尽量使用原来的材料,保留原来的风格、体系的同时,对原有相应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让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抢修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去年和前年对尼泊尔作遗产的保护和培训时,还专门邀请尼泊尔的同仁参观考察这个项目。

5

水磨古镇



关键词

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产业转型

民族文化融合

十年间,这个震前高耗能、重污染的工业重镇,通过灾后重建、产业转型、业态打造,已经成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的新城镇。

和谐广场西侧的禅寿老街就是水磨古镇景区的核心地带,全长1300米,既串联起227户居民住家,又融入了春风阁、万年台、白塔等特色建筑。

这条老街有着汉、藏、羌三大民族文化融合的风貌特色,又结合来自灾后援建单位广东省的南粤文化元素,吸引来无数游客,也让周边居民找到增收致富的新起点。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水磨镇接待游客量约五万人次,乡村民宿、酒店客房都是爆满。”水磨镇人民政府景观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成果

2010年4月,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2010年10月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2012年3月被颁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A级汶川特别旅游景区。

点评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刘开榜:

全新打造的水磨古镇,在规划上突出体现了生态、文态、形态、业态的有机融合,改变了以前传统工业园区的面貌;建筑艺术和空间构建方面都有讲究,形成多元融合的形态;文化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都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与水磨镇同生同长的河道得到有效整治。这些对当地居民形成多重利好,不仅家园得到重建,居住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参与全镇的旅游业发展也成为致富的好路子,生活蒸蒸日上。

6

东汽新基地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德阳新基地(图片由东汽提供)

关键词

多电并举

自主创新

转型升级

10年前,汶川大地震使东汽汉旺生产基地遭受重创,然而,地震没有将东汽人打垮。震后一个月,东汽就恢复生产。同年8月1日,东汽新基地正式开工建设,仅一年零九个月后,一座占地面积2600亩、有19个生产车间的新基地,在德阳八角镇拔地而起。

成果

在减少煤电产品的同时,东汽全力以赴地攻破核电与重型燃机的核心技术,同时更着重发展工业透平和服务。工业透平,指的是利用余热,实现循环利用。垃圾发电、生物发电、光热发电都属于这一领域。而服务,则是从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型,对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让价值链得到衍生。现在,这一部分已占东汽产值的40%。

10年里,东汽的产值增长了近40%。

点评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蓝定香:

东汽的重建如此迅速,不仅是东汽人面临挑战砥砺前行的缩影,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东汽新基地的建设,也是升级发展式的重建,是不重复的重建。震后10年,东汽在核电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探路新能源,正符合新时代、新经济的特征和要求。

东汽在重建中如此高效率,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东汽精神”,更要研究重建过程和成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灾后重建生产的系统经验。

7

青川智慧岛



▲浙江援建广元青川的智慧岛教育园区(青川宣传部供图)

关键词

援建体积最大项目

教育园区

合作办学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位于广元市青川县竹园镇智慧岛教育园区。这里集中了青川中学、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是浙江省援建青川体积最大的项目,承载着青川的未来。

以智慧为名,源于这里培养人才的方式——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采取的是企业定制化职业培训。以正在上课的高级乘务班为例,全班30多名学生,都是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定制培训的。据校长王宇刚介绍,只要符合相关要求,2年后他们将会全部被企业直接录取,“说不定下次看到他们,就是在西成高铁的列车上。”

2017年,为了更好地提升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青川县政府引进社会资本,采取合作办学的模式,与上海一家教育集团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通过该教育集团对接不同企业的定制用人需求,青川县教育局工委书记黄勇解释,这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合作以来,该校已有96名学生和奔驰、美的、方正等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和就业关系。

成果

预计到2018年底,该校的在校生可以达到1200人以上。

该校还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新增了高级乘务、手机平板电脑维修等3个专业,使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

点评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减贫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蓝红星:

从长远来看,经过培训的这批年轻人,可以给该地区的灾后发展和脱贫致富带来积极效应。

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说,这个模式实现了劳动力供给意愿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解决。

从效果来看,也是一种多赢的重建和扶贫方式。既能提高当地脱贫质量,又能提升当地灾后重建品质;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能显著提高该家庭灾后可持续生计的能力,有利于实现稳定脱贫;企业则能招聘到更合意的产业技术工人。

8

彭州白鹿镇


关键词

中法风情

浪漫特色

音乐元素

白鹿镇位于龙门山脚,是一座凸显浪漫特色的中法风情小镇。近两年来,白鹿·法国古典艺术节、白鹿音乐四季等高品质音乐活动在白鹿镇相继落地,“白鹿音乐榜”“白鹿国际音乐夏令营”“白鹿星工厂”三大音乐品牌发布,白鹿镇“旅游+音乐”的发展主线越发清晰:从建筑到音乐,白鹿镇的“浪漫”兼顾形式与内容。

这里原本是一个传统农业小镇。遭受汶川特大地震重创后,彭州市政府重新梳理了当地的资源禀赋:小镇保留了不少罗马式建筑,如兼具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上书院、百年中法桥,具有独特旅游文化优势。

《彭州市白鹿镇产业总体规划》很快制定出炉,以打造独具特色的“中法风情小镇”为目标,白鹿开始了向旅游小镇的转变。

如今,在浪漫的基础上,白鹿镇还注入了音乐艺术元素,漫步小镇街头,音符、乐器等元素的涂鸦、装饰随处可见。随着各类高品质音乐活动的启动,不少音乐人也选择驻留在此,从事演出、培训、创作和乐器销售等,为白鹿镇注入了更多生机和活力。

成果

白鹿镇以中法风情小镇作为特色,定位明确,主体形象突出,同时,兼顾了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多功能的布局,效用突出,充分发挥了先天资源优势。

地震前,白鹿镇居民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主,地震后,不少居民将住宅改造成旅馆、饭店、商店,吃上“旅游饭”,留在当地的意愿大幅提升,对居住和生活满意度提升显著。

点评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薛熙明:

借助灾后重建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白鹿镇实现了地方的“新生”,不仅修复了地震带来的破坏,还突破了原有的土地和景观问题以及地方发展的资金局限,变成一个城镇景观多样、功能区划明确、基础设施优良的旅游小镇。

标志性旅游建筑的出现、旅游产业的发展、异质景观的嵌入等,均呈现出地方的重构和再生,具体来看,白鹿镇公共空间升级、居民生活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地方产业实现转型、以及地方情感得到强化。

9

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新寨子全貌。刘斌 摄

关键词

东方古堡

600多个石匠参与重建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桃坪羌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藏羌走廊上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因其保存完整的羌族碉楼、迷宫般的古巷道、四通八达的水网而闻名,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

10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中,桃坪羌寨遭受重创。对此,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羌文化抢救性保护工程进行了修缮。对口援建的湖南省还在两三百米外重修了占地120多亩的新寨子。

成果

去年,桃坪羌寨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00多万元,分别是2007年的4倍和2倍左右。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揭晓,桃坪羌寨的保护与复原获得杰出项目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奖项的项目。

点评

四川羌学学会理事 王嘉俊:

桃坪羌寨在灾后重建时立足整体保护,原汁原味恢复了羌寨独特的民俗建筑,并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这是四川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典型代表。

下一步,还要学习借鉴苏州、杭州等地保护古巷子的经验,进一步丰富羌寨的业态、文态,提升文化品味,讲好羌寨故事,实现文旅互动、农旅互动。同时,要加大整理挖掘力度,早日把桃坪羌寨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0

什邡红豆村


关键词

发展型重建

叶烟之乡

婚庆特色村

这里曾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村落。汶川特大地震前,种植烟叶是红豆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震后,95%房屋受损的红豆村得到北京的对口援建。援建方给曾经的“叶烟之乡”定义了一个新角色——中国婚庆特色村。

这一角色定位,源自村里那棵1200余年的红豆树。这棵红豆树高50米,胸径需4人合抱,每年都要结出上万颗鲜红的心型红豆,十分罕见,被列为国家保护古树。

重建的红豆村布局颇见章法,以红豆树为核心,白墙灰瓦、飞檐翘角的农房错落布局,村道蜿蜒其中。

不仅如此,村民不用再打井取水,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红豆村村支书朱兴发告诉记者,今年内,村里还会通天然气。

好房子住上了,还得鼓起“钱袋子”。而红豆树就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豆被赋予相思之意,也有有婚姻圆满、家庭幸福的寓意。因此,在红豆树周围,村里建起了月老祠、鸳鸯井、印心池等景点,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

成果

2009年,通过政府补贴部分+村民自筹资金的办法,红豆村村民按照“现代川西民居”风格进行了统一规划重建。之后,政府又出资建设基础设施,重建家园的同时,也奠定了红豆村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在重建中,红豆村围绕“红豆树”这一主题,修建了“月老祠”“情人桥”等景点,打造“婚庆村”。同时,通过集体婚礼、音乐节、七夕节相亲会等活动,打响名片。现在,在种植烟草之外,村民们又多了一份婚庆接待的收入。

点评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克俊: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简单地修好房子、恢复原貌,更应当围绕今后发展而来,挖掘当地资源,找准发展潜力。

红豆村的重建便是这样的发展型重建:不仅修好了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更以千年红豆树为依托,深入挖掘相思爱情文化,建设“月老洞”等景点,打造了独特的川西婚庆文化特色产业村。

在打造“婚庆村”的路上,红豆村还需要画一张产业蓝图,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的接待能力,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讲好故事。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成都市委老干部局 蜀ICP备15034785号

技术支持:六合远教(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400-028-2010 cdycjy@126.com

访 问 量: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仅限于内部交流学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