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四川省成都市启动了今年第二批党风廉政建设巡察,被巡察单位为国土、民政、水务、食药监、环保、文广新等6个涉及民生且权力相对集中的市级部门,以及兴蓉、文化旅游等2家市属重要国企。
据悉,去年以来,成都市通过巡察,强化联动监督,及早发现各类问题,形成强力震慑。巡察已成为该市大力推动管党治党各项工作落实的“传导器”,成为倒逼广大党员干部遵规守纪的“悬顶剑”。
问题导向 避免“贪大求全”
“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借助审计之力和媒体力量,善于从工作细节、个人谈话中发现问题。”在巡察启动会后召开的业务培训会上,第一批巡察组组长与新一批巡察组同志交流了工作体会。
“中央和省委巡视的主要任务非常明确,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巡察工作也不例外,要始终聚焦问题、全力发现问题、真实反映问题,形成持续震慑。”成都市纪委副书记沈萍介绍,巡察是政治巡察不是业务检查,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一个中心”,紧扣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突出“四个着力”发现问题,严格用纪律的尺子衡量被巡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精确制导、持续发力。
该市突出巡察重点,紧盯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问题开展巡察。重点人,即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干部;重点事,即资金管理、资产处置、资源配置、资本运作和工程项目等“四资一项目”;重点问题,即企业“三重一大”,部门的决策权、审批权、执法权、人事权等等,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准找实问题。
创新方式 避免“孤军奋战”
“巡察形成了强大震慑,以至于我们刚一进驻被巡察单位,就有党员干部主动交代违纪问题。”第二巡察组组长钟俊介绍,巡察启动会后,通过多种载体宣传巡察组进驻消息,说明来意、表明态度,最大限度拓宽信访渠道。
为提升工作效率,巡察组进驻后,将每组同志分为两队,一队负责在被巡察单位开展大范围的个别谈话,一队负责在外调取相关资料。
“市委赋予巡察组的权限很大,包括受理来信来访、提请有关单位协作等12种,关键是如何灵活运用,避免‘孤军作战’。”市委巡视工作联络办主任傅军说,比如有巡察组提出需要对被巡察单位的账目进行全面核查,他们立即协调市审计局抽调了两位财务专业人士协助工作。
巡察谈话是巡察工作的基本方法,怎样打消干部群众顾虑,提高谈话效率?通过以往的巡察经验,巡察组归纳了“三个必谈”,即必谈被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和成员存在的问题,必谈自身在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中的不足,必谈自己改进的方向和打算,避免“烟雾弹”“老好人”等泛泛而谈的现象。
推动整改 避免“烂尾工程”
“巡察是对我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全面把脉和对党员干部的重要警醒。对巡察组提出的意见我们将深入分析、主动担当。”日前,成都市建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樵向市委巡察组报告了个人抓好巡察反馈意见落实情况。
在今年第一批巡察中,巡察组发现了市建委部分下属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和制度规定等问题。对此,该局积极采取措施,立即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尤其是针对散装水泥办公室违规拨付散装水泥补贴资金的问题,对相关负责人作出了停职配合调查的决定;针对市建筑设计院违反现金使用的财经纪律问题,责令该单位立即整改,并启动了问责程序。
这是该市狠抓巡察整改的一个缩影。“巡察整改落实不到位,巡察效果就会打折扣,成为‘烂尾’工程。”成都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唐劲松介绍,巡视组要求被巡察地区和单位党委(党组)要勇担整改责任,把巡察组反馈问题和意见作为一面“镜子”,对指出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脱,及时研究整改。对巡察组移交的问题线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优先办理;对巡察中发现存在的一般性、笼统性问题线索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函询、诫勉谈话,增强巡察工作的教育、警示和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