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时政要闻
对接国家“万人计划” 每年2亿元开发成都高层次人才

成都市出台四项“人才新政”
发布时间:2015-11-19   来源:成都日报

1

重点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

“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关于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办法(试行)》瞄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重点遴选和培养科技、教育、卫生、金融、高技能、新兴服务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社会工作、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青年优秀骨干人才。每年选拔培养100名,入选者每人给予30万元的资助,分三年拨付。

2

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才

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

《关于激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创业新星计划”的意见(试行)》重点扶持在成都创新创业,且创新能力强、创业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每年选拔和培育100名,入选者每人给予20万元的资助,分三年拨付。

3

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

《关于实施“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试行)》针对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实用型、基础型人才的培养。

4

重点领域一流水平的专家

建立“新型智库”

《关于建立“新型智库”提高部门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办法(试行)》旨在选聘一批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参与重点产业和重要民生部门的咨询决策。选聘的专家,由实施部门给予每名专家聘期内每年不超过10万元的咨询经费。

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外人才资源,既重视引进人才,又强调本土人才的培育和作用发挥,一直是人才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紧扣成都人才资源客观现状,科学对接国家“万人计划”,形成与“成都人才计划”引才政策相互衔接的人才开发体系?如何盘活本土人才资源、激发本土人才创造活力,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和“五大兴市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如何激励青年(大学生)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创新创业,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昨日,市委外宣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市委组织部联合市人社局等22家单位拟于近日出台的《关于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办法(试行)》等四项人才政策作了专题发布。

据介绍,《关于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办法(试行)》《关于激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创业新星计划”的意见(试行)》《关于实施“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试行)》《关于建立“新型智库”提高部门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办法(试行)》四项培育本地人才的“人才新政”拟每年投入2亿元,进一步加大成都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四项“人才新政”立足人才队伍的系统开发、梯次配置和结构优化,瞄准我市重点领域急需的中青年骨干人才、青年(大学生)人才、产业实用人才的培育和作用发挥,突出需求导向、强化潜质激发,灵活培育方式,以高起点和成体系推进的顶层设计、前所未有的激励力度,将激励培育成都本土人才摆上了更加突出、更有分量的位置。四项“人才新政”的出台,将进一步弥补当前人才政策“短板”,构建有序突破、竞相发展的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人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的发展格局,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成为集聚激活本土人才的“强磁场”,共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四项“人才新政”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要素”,成都是一座人才聚集之城、人才乐业之都,素有“三顾茅庐”的重才传统。四项人才“新政”的出台,将进一步弥补各政策“短板”,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布局,构建有序突破、竞相发展的多层次人才体系,形成人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的发展格局,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共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政策点睛

□“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加大自主培育力度,培育本土优秀人才,让其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该计划是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六支人才队伍”,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领域的人才需求确定的。根据实施情况和实际需要,未来将有可能适时拓宽领域。

□“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实施5年后,将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培育5万名左右具有本科(专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企业技术、管理和技能人才;建立20家以上市级人才实训基地,实训大学生10万名以上,我市将成为产业实用人才汇聚地。

□相较于市委、市政府已经有的“专家智库”,部门“新型智库”是市委、市政府“专家智库”的精细化、专业化和长效化发展的具体载体,由部门根据自身职能职责实际需要组建的更灵活、高效、经常的专家咨询机制,该智库能够及时针对部门工作热难点问题“问诊把脉”,提供专业咨询。

政策延伸

□除四项人才政策外,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人才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鼓励区(市)县以创建新型人才工作站为抓手,延伸人才工作“手臂”,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人才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成都市新型人才工作站”将按照先行试点、总结完善、逐步推开、整体推进的思路逐步在全市推开,今年将先评选产生一批“成都市新型人才工作站”。

激活本土优秀人才资源 打破“招来女婿气走儿”的藩篱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协同推进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开发,既不能妄自菲薄,以致‘招来女婿气走儿’,但也不能固步自封,‘闭门只练自家拳’。”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进海外人才固然重要,但本地培养的优秀人才仍然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加大自主培养力度,盘活用好现有人才,积极为他们提供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笔者了解到,“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以“大人才观”为统揽,致力于加大本土重点经济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激发成都本地优秀人才活力、盘活本土人才资源。

“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瞄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重点遴选和培养科技、教育、卫生、金融、高技能、新兴服务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社会工作、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才。该计划遴选对象原则上年龄为45岁以下,在市属企事业单位、我市注册并纳税的非公有企业、我市登记的社会组织中全职在蓉工作,具有领军潜能、创新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按照“申报—预审—初审—专家评审—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公示”的程序层层遴选,确保优中选优。在激励培养方面,每年将选拔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周期为三年。将给予入选者每人30万元的资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给予10万元,第二、第三年经考核合格后分别给予10万元。此外,将建立日常管理、考核评估、动态约束退出等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以及因个人原因不能发挥作用的入选者收回未使用的培养支持经费,取消相应称号。

成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 为创业种子提供优质土壤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随着我市“创业天府菁蓉汇”如火如荼地开展,“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品牌已在全国叫响,创新创业的多重机遇聚焦成都,“创新伟大、创业崇高”的城市氛围蓬勃兴起。“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的出台,正是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增强‘菁蓉汇’活动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创业生力军,既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又能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创业生力军,必将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注入新活力、赢得新优势。

据悉,“创业新星计划”是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典型出台的激励政策,为市场确定一批公信度高、市场前景好的人才创业项目,以此带动和鼓励更多创新能力强、创业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在蓉创业兴业,努力形成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充分涌现、人才激发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笔者了解到,这样一种“量体裁衣”式的扶持政策,不仅仅是氛围的营造、平台的搭建,更是实实在在的一抹“润滑油”,将最大限度降低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摩擦系数”。

“为加强创业扶持,我们每年将重点选拔和培育100名左右‘创业新星’,给予入选者每人20万元的资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给予10万元,第二、第三年经考核合格后分别给予5万元。另可获房租优惠或补贴,单个企业补贴总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该负责人介绍,为提升融资能力,还将引入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建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风险援助资金,按照不超过实际贷款额产生利息(利率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此外,将优先提供天使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政策性担保,对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提供风险投资额50%以上的授信担保。为提升创业能力,“创业新星”们还可在“创业学院”“青年创业训练营”“创业新星孵化班”中学习,在创业见习(实训)基地、模拟公司、信息化创业实训平台中实践,在创业赛事活动中锻炼,并将享受指导专家“一对一”订单式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咨询指导等待遇。与此同时,为促进其自我开发,将开设创业论坛,与“科创通”创新创业平台链接互动,并搭建专家、“创业新星”、青年(大学生)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实时交流与指导服务。加大“创业新星”俱乐部与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合作力度,组织开展技术及政策信息交流活动,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促进自我发展。

紧贴产业发展需求 以实用为目的培养人才

“实施 ‘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培养一批能用、好用的实用型人才。”成都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该计划是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重视实用人才培养”精神,结合当前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新要求和职业教育改革新任务,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激励和战略储备。

笔者了解到,该计划在培养方式上更具多样性,在激励措施上更具有效性,在公共服务上更具针对性。针对过去实用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实用性不高,特别是“训用脱节”等问题,该计划引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企业职工培训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等,突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该计划完善了激励引导办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协会支撑、社会补充的激励引导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办法,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奖励;建立技能认证制度,鼓励企业推荐具有特殊专长的技能技术人才入库。此外,该计划紧扣全市重点产业和重点扶持的企业,建立需求定期调查机制,充分利用服务平台、海内外各类媒体和重大活动,建立多渠道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四方联络对接交流,建立了实用人才信息动态反馈机制。

打造高端“智囊团” 直接服务党委、政府重大决策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踏入深水区,要有效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迫切需要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部门“新型智库”的建立,旨在选聘一批在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参与部门决策,建立系统、高效、经常的专家咨询机制,切实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务成都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据介绍,部门“新型智库”围绕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以服务决策为根本、以适度超前为关键、以提升行政决策水平为落脚点,明确开展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提出行政决策建议、加强趋势研判预警等职能职责。在专家选聘程序上,共有申报、审核、审议、公示和聘任五个环节,可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等方式灵活申报。其中,两院院士、“863”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顶尖专家,可由部门直接礼聘。在管理方面,每年分别礼聘或遴选5名以上专家组建部门“新型智库”,专家实行聘期制,聘期为3年。对不能胜任工作的,予以解聘。对于选聘的专家,由实施部门给予每名专家聘期内每年不超过10万元的咨询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特别优秀的专家,可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适当提高咨询费标准。据介绍,第一批部门“新型智库”拟支持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文广新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等14个部门建立“新型智库”,今后将根据全市重大决策咨询工作需要适时调整。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成都市委老干部局 蜀ICP备15034785号

技术支持:六合远教(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400-028-2010 cdycjy@126.com

访 问 量: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仅限于内部交流学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