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时政要闻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开创治蓉兴蓉新局面

成都市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家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15-11-09   来源:成都日报

11月5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院)联合召开成都市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五中全会公报,以及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不同角度对全会精神进行深入学习、交流。现将座谈会发言摘编刊发。

从“五维度”考量成都“十三五”期间的GDP指标

杨继瑞:成都市社科联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房地产策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制定成都“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成都应该从GDP速度、GDP总量、人均GDP 、GDP动力、绿色GDP等“五个维度”来考量成都“十三五”期间的GDP指标。

GDP速度应居于全国中高速前列。在“十三五”期间,成都的GDP增速应保持全国中高速前列,比如7.5%-8%的增速。诚然,我们不能一味强调GDP的增速,但坚定不移地维持成都GDP的中高速增长是必须的。因为,成都作为四川的首位城市,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双加速时期。“十三五”期间,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担当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领头羊,需要GDP的中高速增长。

GDP总量应有较大绝对量的增长。“十三五”期间,成都的GDP总量即绝对量应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到“十三五”结束时,GDP的总量应增加到1.8亿元左右,为我们带来的财富效应比“十二五”期间更大,人民群众由此得到的实惠会更多。

人均GDP应保持全国较高增幅。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GDP为7595美元,成都人均为11450美元。“十三五”期间,成都人均GDP应该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将为人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创新驱动应成为新常态下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十三五”期间,成都应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契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以“五大兴市战略”为抓手,大力推进“四化一驱动”,着力推进五个方面的转型升级,由此,形成成都“十三五”期间GDP增长的内生新动力。特别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成都的GDP中有更大的贡献度,使创新驱动成为成都GDP增长中的主要动力源。

以绿色GDP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在“十三五”期间,成都应该以绿色GDP为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用改革思维、法治思维和卓有成效的举措,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等发展方法和近零碳排放示范等积极方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成都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排污包括各种废气、废水、废渣、废料等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排泄应比“十二五”期间有较大幅度降低,建设更加美丽幸福的宜人成都。

成都应在四个方面加快体制创新

盛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进入“十三五”后,如果不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创新,不仅难以止住经济下滑,而且难以支撑未来增长。面对结构调整的最后窗口期、战略机遇的抢跑期、新比较优势的重塑期、需要将创新放在首位,通过创新厚植比较优势,破解发展难题。

成都应在四个方面加快体制创新: 一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加快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和市场规则,打通科技成果向经济转化的通道,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二是在科技方面,加快形成研究、开发、应用紧密联系的格局,全面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三是在管理方面,学习借鉴先进的制度和方法,对政府、企业的传统管理进行更新。四是在经营模式方面,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信息手段,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创新的模式。其中,体制创新是核心,通过体制创新,可以明显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可以营造管理和模式创新的氛围,开创万众创新的局面。

成都在推进体制创新中,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能指望都能立即见到成效,在一些领域,可能较长时间内没有红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一定都能促进近期增长,创新能力的增强与增长速度并不同步。改革管理和经营模式,有可能短期投入大而见效慢,难以避免成功企业经历过的“烧钱”阵痛。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率先形成适应国际化、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用“互联网+”新思维谋划成都文化产业新发展

王苹:市社科联(社科院)党组成员、副主席(副院长)、研究员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是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

到2020年,成都需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将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充分结合起来,用新思维重新思考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激发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即:用“互联网+”的新视域、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谋划文化产业发展,顺应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文化产业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对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采用互联网思维,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采用大众文化模式,推动“微力量”、“微创新”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小微企业、非盈利组织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要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趋势,调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板块以及重点板块的具体内容。

二是要理清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十三五”时期成都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应根据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发展理念”,有所调整,板块的内容也要发生变化。

三是要构建文化产业与文化技术融合的新业态。要在促进文化创意与文化科技融合上下功夫,由过去依靠文化资源发展转向依靠文化和科技融合方向发展,提高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形成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数字化文化产业集群。

“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蒋永穆: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冲刺时期。在这关键的五年内,面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众期待,面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的现实需要,面对国际上“唱衰中国”论调的甚嚣尘上,确保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成为解决新常态下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新常态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在必行

首先,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今距2020年仅有5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达到“两个翻番”的目标,2015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必须保持6.5%的中高速增长底线。

其次,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暂时的规划目标降维是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但同时只有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保证就业、保证金融安全、增加人民收入,实现经济“软着陆”。不能因为进行改革,就不要经济总量的增长,否则将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再次,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在未来5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愈发明显。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是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的前提条件。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三大支撑条件

应该看到,未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备三大支撑条件。

首先,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成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和条件。未来5年,我国将迎来创新驱动发展的黄金期,创新驱动带来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

其次,结构转型引发的增长效应将带来积极影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三次产业的不断融合,通过要素转移而产生的“洗牌效应”,必将提高生产率,刺激经济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将发挥“引擎效应”,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将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也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结构合理化将带来“内需效应”,为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再次,深化改革将形成巨大“制度红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进一步解决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纵深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我国将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开创“五新”局面

李霞: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成都要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开创“五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成都应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创五个新局面:

一是增强发展新动力。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束缚最具创新能力的生产要素——“人”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构建包括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动力,着力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提高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构筑开放新高地。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增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打造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合作平台,促进要素和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

三是厚植产业新优势。要加大对本地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着力推进我市工业由植入到根植,再到厚植,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配置功能,打造国际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是优化发展新空间。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理念,对全域成都进行有效的空间管控,并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边界,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格局,通过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有机疏解中心城区压力,促进全市人口分布均衡化。

五是提升城市新品质。要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尊重城市特质,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和国际化水平,建设“美丽成都”!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城乡居民的人文素质

徐昌义: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文化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目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实质是坚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导向。21世纪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较量、国民素质的较量、文明程度的较量。提升城乡居民的人文素质,需要从三个方面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

一是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不可或缺的根本。五千年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我们祖祖辈辈信守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这无疑是中华民族迄今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精神道德资源,这一资源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是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必须关注中华民族价值精神的核心: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讲到,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一价值取向日渐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共识。

三是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还必须让三个“倡导”深入人心,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我们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我们希望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的面貌,社会的风气,尤其是个人素质的提升,将是小康社会的亮点。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成都市委老干部局 蜀ICP备15034785号

技术支持:六合远教(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400-028-2010 cdycjy@126.com

访 问 量: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仅限于内部交流学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