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最新动态
【初心故事】老党员宋迪泉:教育扶贫二十载 用匠心践行初心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中共邛崃市委老干部局

巍巍天台山脚下,矗立着众多年代久远的川西小院,在其中一个院坝中,简陋的阳光遮雨棚下,40多张课桌摆放整齐有序,黑板、粉笔、乒乓球台……各类教学用具一应俱全。每个周末和寒暑假期,附近山村近百余名留守儿童总会分批次聚集在这里,听宋爷爷讲课,学知识、学道理、学做人……

1955年,18岁的宋迪泉从邛崃师范毕业后,积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当时邛崃最偏远的高何镇任教。42年时间,他坚守岗位,始终如一。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1997年,退休后的他坐不住了,走村串户,宣讲“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终因腿脚不便,实在走不动了,在供养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情况下,用微薄的退休工资和种地收入,在家中办起“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免费为孩子们进行义务辅导。他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教育的匠心,践行着他感恩社会、助力教育扶贫的初心。201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门播放了他的事迹。


宋老师近照

“一个都不能少”

耳顺之年,不忘初心

“教育,一个都不能少”。高何镇地处邛崃市西部山区,人多耕地少,经济条件较为落后。90年代以来,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不少留守儿童不愿学习,辍学现象愈发明显。宋迪泉深知,大山里的孩子们唯一能够摆脱贫困、报效国家的机会便是读书。带着这种想法,他跑遍了镇上所有不愿上学的孩子家中,反复给家长和孩子们做工作、谈教育,走村串户了解邻近学龄儿童们的学习状况、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免费为孩子们讲解。他总是刚从这家讲完又匆匆赶到另一家,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是那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

一年,两年……就这样坚持了11年,改变了不少孩子的命运,高寅程同学就是其中之一。父亲高度近视和母亲聋哑,使高寅程早早辍学在家照顾父母,本以为会就此度过一生,但宋老师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高寅程的命运。2018年,高寅程顺利考上同济大学博士。每年暑假回家都会专程看望宋老师,感谢宋老师帮助他树立了克服困难挫折的信心和精神物质上给予的支持。每每谈及,高寅程总是抑制不住眼中泛起的泪光。


宋老师组织孩子们唱爱国主义歌曲

“奉献是一种幸福”

古稀之年,执守信念

年岁的增加和多年走山路导致宋迪泉患上了坐骨神经痛,他佝偻的身躯已不能承受“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长途跋涉。每一次外出讲课,他都忍着巨大的疼痛,于是他下定决心,在自家院坝里办一个免费的留守儿童辅导站。

山区条件差,辅导站成立之初,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他用板砖做墩,木板做台,勉强自制了几张高低不一的“写字台”当作课桌;将自家门板下了,用石墩作支撑,做成乒乓球台供孩子们课间娱乐;找几张复写纸坚持用手写的“土办法”为孩子们出习题。阴雨天气,他就把“写字台”全部挪到屋檐下,勉强遮蔽风雨。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便和老伴商量,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中午的伙食,还每月拿出自己退休和老伴微薄的种地收入,为孩子们添置铅笔、作业本、印刷试卷……承担起留守儿童辅导站的全部支出。


宋老师为孩子们发放解暑饮品

来辅导站上课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关爱和引导,他便用自己独特而成熟的教育理念在讲授文化课的同时,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道德方面引导孩子们,教其做人的道理,并鼓励孩子们克服困难挫折,不断前进攀登,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

宋迪泉前后共帮助近300名学生重回课堂。辅导站孩子最多时达150多人,先后有近1000多名孩子在这个简陋的“家庭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帮助的孩子中,考上大学的有多人,其中上海复旦、同济大学2人,回乡执教2人,担任村主任、村支书6人,都成为邛崃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宋老师给学生讲红色故事

“我要做一辈子”

耄耋之年,传承匠心

“这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家庭脱贫奔小康的未来,助力教育扶贫事业发展,我要做一辈子。”他坚定地说。在破旧屋檐下,他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一直为之不辍。

2012年以来,宋迪泉入选“成都好人榜”,并被推荐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候选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凡人善举“宋老师的小院辅导班”》;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栏目播出《宋老师的暑期班》。凤凰网、新浪、搜狐、中国文明网……各级媒体相继将宋迪泉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播。在宋迪泉精神的感召下,邛崃多名教师加入进来;成都诗词楹联学会著名书法家欧阳戈每个月都抽出两天时间来义务教孩子们写书法;每个暑假,来自北京、重庆、海南等多名大学生不约而同来到高何,担任辅导班的志愿老师……

在宋迪泉精神的感召下,许多教师、大学生志愿者都加入到支教工作中

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宋迪泉无私奉献、无悔付出,土阶茅茨遮盖不了,万仞天台阻隔不住,天台山下,高何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编辑:邹成 张华兴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成都市委老干部局 蜀ICP备15034785号

技术支持:六合远教(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400-028-2010 cdycjy@126.com

访 问 量: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仅限于内部交流学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